秋日里的地理课,我们在校园里打卡
秋日,暖阳,落叶……
秋日里的地理课,
也可以来点不一样。
地理很有趣,
一中的地理课更有趣。
老师带着学生“逛”起了校园,
在校园里到处打卡!
新一轮课程改革又来了,如何发展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昨日上午,免费无人区码卡二卡地理组学科组长庄海平老师在课堂上做了积极尝试。
一堂“地理”景观观察活动课,把课堂从封闭的教室搬到了开放的校园里,利用校园里的自然环境和景观资源,实地开展教学。
打卡地点:地理专用教室
庄老师带领学生在中国立体地形图前分析我国地形特征;在地貌模型前观察喀斯特、黄土高原、冰川等各类地貌的分布、景观特征和成因等。
打卡地点:科技楼东边人行道
校园第一站,庄老师带领学生来到科技楼东侧的高大的行道树下,观察校园绿植的种类和分布;通过水流冲刷小实验,让学生观察树底下的植被和土壤流失情况,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校园绿化存在问题,并思考整改措施。
打卡地点:红楼东北侧草坪
一桶水,倒在硬化地面和倒在草坪上,在涵养水源方面有何差异?平时常见的现象,但有多少人会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庄老师一边做实验,一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城市绿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打卡地点:红楼前和正大门广场
一块雪域圣石、一块“凤回头”太湖石,校园里这两块形态各异的景观石也成了庄老师的上课资源。庄老师带着同学们穿越回了这两块石头的来源地,结合我国各种不同地貌的特点,分析它们的成分、成因、原始状态等,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
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被自然或人文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围绕着、渗透着,我们应该学会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发现并尝试去解决“地理”问题。让“地理”为我们的人生和国家的繁荣添彩。
——庄海平
这堂课不仅吸引了本组老师听课,辅仁高中地理学科组老师也慕名前来。课后交流阶段,辅仁高中地理学科组长杨剑武觉得,这种让课堂从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的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之一。它以丰富的自然、社会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接获得经验,不仅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地理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