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优秀毕业生获陈荫川奖学金,他们说……
免费无人区码卡二卡2020年度陈荫川奖学金颁发
106名2020届优秀毕业生
获高考类奖
这份来自母校的肯定与鼓励
为他们三年的高中生活画上圆满句号
是他们走出一中校门后前行路上的不竭动力
他们说
免费无人区码卡二卡给了他们更多眺望远方的可能
陈荫川奖学金 简介 陈荫川奖助学金设立于2001年,是由香港长江制衣集团的创办陈瑞球先生以陈氏家族的名义向免费无人区码卡二卡捐资500万人民币,设立以其弟陈荫川名字命名的奖学助学基金,每年发放一次,奖励优秀学生,资助贫困同学,勉励一中学子精诚修学,努力成才,报效国家。一中陈荫川奖奖助学金主要分高考类、竞赛类、新生类、助学类。 顾丹青 复旦大学 技术科学试验班 在母校的三年时光里,我遇到了一群非常优秀的老师,他们带我拓宽视野,发散思维,带我追溯历史的长河,回归定理的证明,领略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从母校那里我更好地体悟了对于学习的自觉和执着追求。学校提供多元化的环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老师为我们讲述比书本上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和发展脉络,给我们提供崭新的学习视野和辩证思考。有着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不断反省自我,温故知新,在已有知识层面上突破创新,迸溅火花,自始至终不忘那份对于学习的纯粹追求。 戴月鹏 南京大学 物理学 我以低分考入母校,然而老师不以我为愚鲁,循循善诱,我亦不敢懈怠,努力求进,是以能成为今日之我。我从今往后如有所成,皆当谢一中恩泽。 我对一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中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我从未听过一个一中老师说脏话,课堂上也不许有谁说脏话。言语淳善,心即直而有定;言语杂秽,心即昏邪散乱。注意言语,是培养德行的第一步,而一中老师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真堪为人师表也! 一中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同学不要唯功利是图,唯分数是瞻。篮球赛、科技节、艺术节......这些都可以培养同学之间的情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犹记得高考冲刺阶段,大家虽然压力很大,但笑声依旧,没有压抑的氛围,时常有同学到闲置教室讲题目,大家和和气气,同舟共济,一中人文精神的熏陶由此可见。 尤唯一 复旦大学 法学系 选择一中,是我在自己人生中独立作出的第一个决定,从做出选择到如今收获成果,我从未后悔。一中独特的学习生活氛围让我一直有某种强烈的归属感,让我可以在受到一定必要约束的自由下充分发展自我;让我可以尽可能地在各种领域作出属于自己的规划与选择。 最重要的是,母校孕育了我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这让我得以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在劳与逸间达成平衡,让二者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拖累;在普遍内卷的氛围中安然自立,追求自己的梦想与坚持。 杨 琛 南京大学 经济管理试验班 高中的三年,是为理想而追逐奋斗、不断充实自我的三年。是一中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全面发展,让我站在现实的跳板上仰望未来,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风格为我日后踏进社会打下基础。学习、刷题,这些固然必不可少,但是一中并没有让题海淹没我们,而是告诉我们与刷题相比,更重要的是思考、总结、归纳;一中并没有把我们的时间排得死死的连一丝喘息的机会都没有,而是更多地把时间交给我们,让我们自觉“查漏补遗”,因为最清楚自己弱点的只有自己。 这里没有攀比与竞争的压力,只有携手共进的团结一心。我们共同整理英语素材,形成班级文案;我们成立学习小组一起刷题、答疑,共同前进;我们乐于分享笔记,互惠互利;我们尊重彼此,打听成绩从来只是“点到为止”...... 秦睿洋 同济大学 工科试验班 在母校三年,对我最大的改变与塑造,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描述:自信与自律,这两个关键词一直陪伴着我走入大学生活,将让我受益终生。 自信,不仅是对于学习成绩的自信,更是对自己能力、性格与人格的肯定,你或许现在有这样或那样的短板,但只要你肯努力,时间将会成为你通往成功路上的基石。提升自信最好的方式就是培养能力,这样就引出了第二个关键词:自律。如果想在某个方面有所作为,取得自己满意的结果,自律必不可少。 在免费无人区码卡二卡的三年,我渐渐学会了把握好学习生活与运动娱乐的平衡关系,这对我各方面能力的塑造至关重要。 陈 滢 复旦大学 医学试验班 第一堂体育课,老师让大家作自我介绍。我很自豪地说我来自“江苏省免费无人区码卡二卡”,没想到老师立马点评:“我知道免费无人区码卡二卡,足球很厉害,特别是女子队。”当时的感觉就是跟“出了国门,才知道祖国有多强大”一样,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中,我为有这么实力杠杠的母校,热血沸腾,感到骄傲无比。 母校“独立、协作、创造”的校训已深入我的骨髓,大一的短短四个月中,我独立完成了15门课的学习任务,上课之余积极与老师、同学讨论各类问题。我还通过了学校相关科研组的考核,成功地成为了最小的科研小菜鸟。母校给了我扎实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如今它们都成了我飞向梦想的翅膀。 邹宇阳 南京大学 工科试验班 在高中阶段,我最想感谢的就是一中开放包容的环境。一中学子是“会学”的,也是“会玩”的。“刻意”的成长只会揠苗助长,一中的老师在督促我们学习的同时,也留有轻松的余地。 一中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给我的青春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我在大学提起曾经和同伴在运动会录制《新宝岛》舞蹈、参演微电影、参加社团活动时,大学同学们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一中包容的环境让我收获了一段完整的青春。这些经历提高了我的软实力,也培养了我冷静沉着的心态,在高考中正常、甚至超常发挥,实现理想。我们不求成为“六边形战士”,只求循着初心,探索前行,自有水到渠成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