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进”视线 | 用文字丈量世界!








在第二十届“叶圣陶杯”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中
苏佳妮同学荣获总决赛特等奖
徐如翼同学荣获总决赛一等奖


在第二届“语文报杯·时代新人说”
全国中学生征文大赛(非高三组)中
宋双双、陆雯欣、丁静涵三位同学荣获特等奖
陈夏等十一位同学获一等奖




前排从左到右:高二14班刘舒婷、高三2班吴欣豫、高三15班缪沁倚、高三9班金炯羽 、高三3班徐婧仪
后排从左到右:高三7班孙悦斐、高二2班杭锦心、高三1班孙澜、高三1班陈夏、高三9班徐如翼、高二12班杨润欣
获奖感言

苏佳妮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等候开考的紧张与期待,在一方稿纸上尽情描绘时内心的思潮激荡,还有在偌大的礼堂里舞台上传来的声音,“有两件事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做,而且不要刻意去做,一是学会读书,一是学会爱。”
在这一次弥足珍贵的旅程中,我不光收获了心态的转变,更有在写作方面的启示:其一,内容上处处体现真我之声。真实的故事,真挚的情感,往往比华美词汇堆砌出的文字更有吸引力。它如一捧莲子化了羹,甫入口已是馨香满鼻,咽下喉咙更觉馥郁而温暖,能使读者包括自己沉浸在、感动于纯净质朴的真情真意中,从而获得治愈自我的体验与余韵悠长的启示。其二即是表达的个性化。立足于自我饱满清晰的思考,尝试不一样的角度,不同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增添陌生感与创新性,以避免众人一面的窘境。最后,是让眼睛、耳朵、鼻子与心灵都灵醒着,在与生活拉开一定距离的同时也参与其中,生活在生活之中,得以观察,得以与美的事物相逢,而不是令生活的镜头只摄取自我喜怒哀乐的特写,这样可引万物入文,使之充实化,生活化。
通过写作,为生活赋能,为自我寻根。

宋双双
我喜爱描写春日江南的杏花疏雨、满汀芳草,也神往肃爽大漠的金戈铁马、千里暮云。“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何其有幸,“语文报”杯给了我一个机遇,让我感受“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喜悦。我还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蒋书羽,帮助我拓宽写作思路,打磨用词语句。融洽的师生情谊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与温暖。我更感谢我与写作美好的遇见,让我在不甘冷漠、不甘平庸的时候,每一次翻开作文本,在笔墨流香、洗涤心灵的文字中,坚定最初的理想,保持热忱的赤子之心。

丁静涵
在我的认知里,文学藏匿在生活的各个角落,热爱,思索,感悟……当眼前盛开的玉兰变成纸上的铅字,当飘落的秋雨留下了属于它的墨痕,我才又一次感慨于生活的生动与充盈。所以我想,这次的获奖是对我一直以来在文学上的付出的一种肯定,但它更是对我一直以来热爱生活、认真生活的一种奖励,这也会成为未来日子里不断激励我前进的动力。永远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加之以柔软细腻的心,添之以浸满诗意的灵魂,不管晦暗还是灿烂的时光,都该继续在我的笔下熠熠生辉。

陆雯欣
高中时期,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文章是要有些余味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尽力尝试着让我的文章留有一些余味。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文方式,但于我而言,作文是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因为是与自己对话,所以不必有太多条条框框的束缚,也正是因为与自己对话,才能达到所想与所思的统一。文章是表达自己的工具,而非取悦他人。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了太多的模版与他人优美的语句,便会急切的把它们外化于表层,于是文章成了一句空壳,缺少了内里的灵魂。
于是我明白,余味是水到渠成的文字力量。
在“三新”实践的过程中,免费无人区码卡二卡语文组在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上逐渐形成了“生活•思辨•审美”的特点。“生活”就是要让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走向多元的生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发掘语文学习的各种要素,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而与“自我、自然、社会”和谐对话。“思辨”就是要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施以理性辨析的力量,让学生更好的辨识信息,把握事实真相,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最终达到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表达素养的目的。“审美”就是用审美的视角观照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对语文之美生活之美进行感知、体验和评价,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同时,体会美的精神和意义,初步形成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语文组老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真正的成长,鼓励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平台上施展才情。从班级内部优秀练笔的结集,到各类主题征文、家族成员访谈录的校内集刊,还有“祝福毕业季”系列活动策划……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培养起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效促进了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雁过留痕,吾学有迹;果有熟时,馨香自来。我们期待着下一次收获。
